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羊绒消费市场有3/4以上的商品都产自我国。但我国羊绒产业却始终处在一个“贡献大,受益小”的尴尬地位,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
近日,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商会、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南京市政府等共同主办的“中国羊绒主流品牌峰会”在南京召开。会上,针对我国目前羊绒制品出口价格极低、产品价值被严重低估、消费群体和销售渠道相对单一、行业内部无序竞争的现状,与会羊绒服装品牌企业代表及专家一致认为,“羊绒品牌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软黄金廉价出口
“中国羊绒制品并没有真正体现羊绒的价值”,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边振瑚说,“2007年中国出口每件羊绒衫平均价格仅为30.58美元,折合人民币仅200多元。”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羊绒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近千家规模不一的羊绒深加工企业的羊绒衫年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000万件。羊绒出口结构已从原料为主快速向羊绒制品转变,2007年我国出口羊绒及制品15.7亿美元,其中,羊绒制品出口占83%,但出口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由于愈演愈烈的市场低端竞争导致羊绒衫出口价格持续走低。
1996年,中国每件羊绒衫出口价格达到37.89美元,之后不断下滑。今年在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胀的双重压力下,1-5月份中国羊绒衫的出口平均单价仅为32.5美元。“进入2008年,在全国物价呈上涨趋势的情况下,唯独作为‘软黄金’的羊绒在降价,羊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利润微薄甚至没有利润空间。”维信羊绒集团董事长郝续宽表示。
不仅如此,中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并没有随着中国羊绒产业的发展而得到提升。国外羊绒制品深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获得超过成本10倍的利润,而国内品牌的销售价值只是国际品牌的30%-50%。专家认为,其利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品牌效应。
品牌建设成为软肋
事实上,中国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以“贴牌”身份进入国际市场,真正用中国品牌的不及10%。长期以来,我国羊绒企业只能为国外生产企业、贸易商和品牌商做贴牌加工,附加值低,缺乏主导权;中国羊绒产品出口商在产业链内没有话语权,国际品牌运营商掌控着80%以上的羊绒消费市场。“国外销售商一旦贴上自己的牌子,这些虽产自中国的羊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确能达到出口价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边振瑚分析认为,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羊绒产品缺乏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资源。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1358630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