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至 20 世纪 60 年代前:萌芽期,羊绒加工量少。根据普华有策数据,建国初期,我国毛纺工业整体加工量只有 13 万纺纱锭,其中羊绒加工量极少。
20 世纪 60 年代:羊绒产业起步,以代加工为主,受出口配额限制。中国羊绒受到出口配额(为了防止国家某些农林产品流失,出口国家按照自身国家市场容量和特殊状况下对一些产品进行出口配额)限制。中国在 80 年代之前以加工为主,国内虽然有优质羊绒产品,但自主品牌较少,制衣技术和品牌文化均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1964 年,北京雪莲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全能生产羊绒制品的纺织企业,突破羊绒分梳关键技术,中国实现羊绒衫零的突破。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出口配额取消,我国羊绒产业逐渐崛起,以外需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配额制取消,依托我国羊绒原料最大出产国的优势,鄂尔多斯、中银、康赛妮、鹿王等纱线厂陆续成立,多以我国羊绒最大产地内蒙古为基地。
此阶段羊绒需求仍以外需为主,羊绒制品主要出口地包括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消费水平还普遍不高,羊绒消费群体相对不足。
此阶段国内羊绒制品竞争较为激烈,行业发展较为混乱,产品质量层次不齐。鄂尔多斯等部分纱线制造商延长生产链条,逐渐转做成衣。
21 世纪初至疫情前:羊绒内外需双向发力。2005 年 1 月,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国内羊绒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羊绒制品出口壁垒不复存在,羊绒制品出口量价齐升。此外,随着我国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居民对羊绒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内外需的增加促使羊绒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但规模有大有小,区域性较为明显,行业秩序有待进一步发展。
疫情以来:羊绒纱线细分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披露,2019 年-2021 年,山羊绒等特种动物纤维针织纱线生产前十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67.50%、70.10%和 71.10%,行业集中度提升。
羊绒产业链:参与企业多为综合性企业,涉及上中游多个环节
羊绒产业链由绒山羊养殖、原绒生产、羊绒流通、羊绒加工及羊绒制品销售等主要环节组成。上游主要为山羊养殖;中游包括初级加工和后期加工,其中初级加工包括取绒、开松、洗绒、烘干、去油脂、梳绒、甩干、和绒等环节,产出的产品主要为原绒、无毛绒、洗净山羊绒、分梳山羊等;后期加工包括纺纱、针织、梭织等环节,产出产品主要为羊绒纱线、羊绒毛条、羊绒面料等。下游主要为服装制造环节。
目前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是我国羊绒的主要产区。根据数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有2600多家羊绒加工企业,已经形成了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北清河和宁夏灵武、宁夏同心等几大羊绒加工基地,加工的无毛绒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1358630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