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大工匠苗晓光:潜耕于羊绒技术创新

来源:中工网 发布时间:2023-06-08 点击:667 字体:

【工匠绝活】

★ 自主研发的“盖板花肤皮自动分离装置”获由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专利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

★ 主持开发的“耐高温相变材料微胶囊、高储热量、储热调温纤维及其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在特种动物绒毛分梳加工技术领域技术领先,研制并获得了多项特种动物绒毛分梳的发明专利,项目成果获“改革开放30年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奖”;

★ 研制出铜离子络合腈纶导电纤维的特殊染色方法;

★ 在基本不影响颜色和手感情况下,对于解决羊绒的抗起球特别是超细羊绒针织衫的抗起球有独特的技术方法;

★ 研制出了羊绒的耐高温耐日晒红花红天然色素生态染色的方法。

     他,是学机械出身,凭借多年对羊绒分梳技术的钻研和实践,摘得国家发明奖、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

他,36年孜孜不倦钻研羊绒,成为众人眼中的技术专家;

他,就是北京雪莲羊绒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苗晓光。

     1982年,苗晓光从郑州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来到雪莲(当时的北京羊绒衫厂)工作,从实习生到工段长,再到技术负责人,苗晓光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刚进厂时,苗晓光在羊绒分梳车间做技术研发。当时羊绒需求上涨,羊绒加工企业剧增,原料价格不断攀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领先的羊绒分梳技术。“我希望用自己所学,结合生产需要,研究出最好的分梳技术。”苗晓光说。

为了在新一轮羊绒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1989年初,雪莲决心向备受中外羊绒界关注的传统特种动物绒毛分梳技术挑战。苗晓光担任研发课题小组负责人,与同事们开始了长达6年的攻坚战。除了在办公室进行实验、绘图外,苗晓光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角落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度过。那里成了他的第二办公室,一张旧床板成了绘图板。为了搞清羊绒原料在机器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带上护目镜钻到机器下观察。为了便于分析实验结果,他用自己搞科研的奖金买了一个工业用烤箱和一些实验材料,在家里做实验。

      1995年4月,羊绒分梳技术试车一次性成功,苗晓光和伙伴们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一技术被定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并且取得了三项国家专利。为了将新技术尽快转换成生产力,雪莲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羊绒分梳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由于雪莲羊绒分梳提取率的提高,当年增收了900多万元,苗晓光也因此成为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获得者。1997年6月,他带着研发的新型羊绒分梳机,随国家科技代表团赴意大利参加了国家创新技术博览会。

       面对成功,有人劝他不要再冒险了,但他平静地说:“人活着,总要有点追求。只要坚持,就有成功的希望。”苗晓光在国家科委的帮助下,成立了特种动物纤维加工分梳推广中心,开始了羊绒原料去杂和开松两大难题的研究,推出了新型分梳技术预处理工艺。之后又研究出了高效无毒、能够定期降解的分梳保湿微量添加剂,提高了分梳加工技术的适应性。为了让购买新型分梳技术设备的客户早日投产受益,他带领技术人员辗转奔波各地进行技术培训,组织设备安装。两年期间推广新建了102条生产线,其中5条销往伊朗、蒙古等国,销售额达4100多万元,公司净获利润300多万元。据专家分析,这项技术的成功对于整个羊绒行业来说,相当于每年多养80多万只山羊。

        在企业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苗晓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产品。“我们做技术的,必须要让技术和企业产品紧密结合,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成果。”苗晓光说,“现在市场竞争激烈,要想立足,产品就要有独特之处,要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同时还要有跨行业合作的意识。”

近年来,他带领北京雪莲羊绒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团队研发了“贝贝绒”产品、“毛巾”绣、“牙刷”绣、茶色素生态染色、锗元素产品、耐久性防静电羊绒衫、日光变色春夏装、智能调温等多项科技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希望以工匠精神,推动雪莲集团高质量发展,助力时尚产业集团的建设。”苗晓光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13586304479

0.028408s